在我们身边,生活着许多手艺人,他们从未在城市里消失,有的已不再年轻,历经岁月却依旧坚守着这份厚重而温暖的传统技艺。
“嘣——嚓——嚓——嘣”,随着一声声弦响,一片片花飞,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,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“弹棉花”的记忆。现在,这门老手艺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,然而时代的变化却散不尽我们心底的怀念。
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村入户,生意应接不暇。在外行人的眼里,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,而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。
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,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,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,来沾取棉花,把棉花拼成方形,我们所听到的弹棉花的标志性声响就是由它们发出来的。这就是弹棉花最基本的工具,整理棉花都要靠这个“弓”。
一张弹弓、一块磨盘、一个弹花锤和一根牵纱篾便是弹棉匠的谋生工具。要弹好一床新棉被要经过弹棉花、压棉花、铺纱、磨平,翻边后再重复弹、压、铺、磨几个程序。
“檀木榔头,杉木梢;金鸡叫,雪花飘”这是弹棉花工匠们对自己的手艺的一种诠释,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。弹棉花不仅是费力也是个精细活,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,而“上线”则是细致的工作,要两个匠人一起才能完成,摆上一个小小的花样,一条棉被就初具雏形了。
深藏古镇的弹棉花手艺人
在佛堂古镇,也有那么几家弹棉花的铺子还保留着传统技艺。
阿正和妻子来到佛堂已将近二十年,一直以帮人加工棉被谋生。阿正的父亲、爷爷、太公都是弹匠,他的名片上自豪地印上了祖传手艺的字样。
阿正十四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,十七岁时就已经走村串乡出门去单打独斗了,最远还去过外省。他说,以前的弹匠都是哪家需要弹棉被就住在哪家,如果你听到“弹棉花咯~”的吆喝声,一准是弹匠没生意的时候。
祖传手艺 祖传的工具
店里虽早已添置了梳棉机等机械设备,但几个老物件仍被放在店里最重要的位置,“平时还少不了它们。”阿正随即拿起一面绷弓,“这面弓是从家里带过来的,从我爸爸手上传下来的。”背上绷弓前得穿戴好腰带,手上拿着一个弹花锤,用锤敲击弓沾取棉花,把散的棉花弹成固定形状,这一敲就发出了“嘣—锵锵”的声音。
从几乎家家户户弹棉花的村子里走出来,阿正经历了弹匠四处走找活干的时期,然后来到佛堂开店,从纯手工时期到现在手工与机器结合,现在,他和这门手艺早已在此扎根,得到了许多顾客的好评。
随着时代发展,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。多年以后,是否还有人会想念那一床棉絮被里的旧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