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絮里的旧时光,他用50余载精心细弹诠释“匠人匠心”

2020-4-6 mianxu

在我们身边,生活着很多手艺人

他们从未在城市里消失

有的已经不再年轻

历经岁月却依旧坚守着这份

厚重而温暖的传统技艺——弹棉花

“弹棉花咯,弹棉花咯……”

曾几何时,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时常会传来这样的吆喝。妈妈就会把陈年的棉被拿出来,请弹棉花的师傅重新翻弹一番。

弹好的棉花更蓬松了,透气性也更好了,将被子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天,重新盖在身上真的是又暖又舒服。

小时候关于弹棉花的记忆很少很少。似乎随着时代的发展,手工弹棉花这个行当渐渐被人遗忘了。

但是,弹棉花的手艺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时光,他们存在于城市里的街街角角。

例如,上虞沥海镇新联村街道上的这家老店面。

这家不足20平的老店是由弹棉花的严师傅夫妻俩共同经营的。严师傅说,他从16岁就开始从事这个行当了,今年69岁,已经干了53年了……

53年是什么概念,应该是一个人的大半辈子了吧。严师傅就这样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弹棉花这个老行当中。与陪伴了他49年的老伴还在日日劳作中。

“嘣嘣磅—嘣嘣磅”,随着一声声弦响,一片片花飞,夫妻俩开始了每日的工作。

严师傅用老式体重计称了一袋4斤棉花。他说,这是别人拿来的旧棉花,需要重新翻弹过。以前,他们是自己种棉花的,多则近百亩,现在年纪大了,干不动就不种了。

加工一条棉被看似简单,实则要经过很多道工序。先是要把旧棉花放到轧花机上,经过轧花机的洗礼,4斤的旧棉花不一会就变成了蓬松柔软的棉花。

紧接着,严师傅把轧好的棉花整齐地平铺在工作台上。松松白白的棉花看着就让人很温暖,很想一把睡下去,感受那棉花带来的柔软和惬意。

棉弹,是我小时候最印象深刻的。很喜欢那牛筋弦发出的声音。弹之前,弓上的牛筋弦一定要绷地刚刚好,不能太紧,也不能太松,否则棉花就弹不松软。弹时,木弓系在身上,木槌有节奏地敲打着弓弦。

弹好的棉花,还要用竹篾轻轻地压出空气。阿婆笑着说道,他们现在一天能做出5、6条小被子来,以前年轻的时候,都是跑到外面去弹棉花的,几乎把上虞都走遍了,要是问起沥海有个弹棉花的严师傅,一些老一辈的人还是有印象的。

加工好的棉花要盖上一层面纱,正反两面纵横成网状,以固定棉絮。在这之前,严师傅熟练地用红线在棉絮上绕了一个花样,俗称绕线。被子看起来更俏皮可爱了,严师傅说,如果是婚嫁的被子,还会用红线和绿线绕成一个囍字。

老夫老妻俩有序地干着活,严师傅绕完线,阿婆就拿起剪刀将多余的网纱剪掉。俩人默契的样子让人很是羡慕……

“腰身弯作一张弓”,很贴合地描述了严师傅的日常。最后一道工序是熨压。严师傅用木磨盘在棉絮上来回按压,压实棉花。不要看简单,但很考验技术,如果厚薄不一,盖起来就会不舒服。一整套工序下来,要花费两三个小时,但夫妻俩往往都会一气呵成。

最后,将棉被套进被套里就完成啦。套被子也是有技巧的,只见俩人三下五下就把棉被套进去了。一天下来,也堆积了不少新花棉被。

可能在外人眼里,弹棉花是件很有趣的事情。但在飞花的世界里,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体会。现代人知道粉尘、知道污染、知道所谓的PM2.5,弹匠们却要在满屋子的絮花飞舞中完成他们的工作。

弹棉花,不仅是力气活也是精细活,一天棉花弹下来,全身腰酸背痛。特别是弹棉花时飞扬的棉絮,容易吸入肺里,很多弹棉花的老师傅也会因此得职业病,印象中,严师傅的眼睛总是会被棉絮扎地通红。

时光如白驹过隙,当现代化的机械代替了手工时,这些老行当慢慢失去了市场,严师傅没有再收徒,或许这些老手艺都要通过代代相传了吧,也或许这样的场景会离我们越来越远,但希望被传统手工陪伴的岁月,可以在记忆里历久弥香。